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花卉知识 > 正文

晚茬麦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解决对策

游客游客 2025-10-28 14:20:03 3

晚茬麦因播期滞后(通常较适播期晚15-25天),在生长周期与环境适配性上天然处于劣势,近年已成为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单产提升的核心制约因素。明确其低产成因并针对性优化栽培技术,对保障区域粮食产能具有关键意义。

一、晚茬麦低产的核心成因

晚茬麦低产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播期滞后”引发的“生长节奏紊乱+环境胁迫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可归纳为三点:

1. 生育周期缩短,关键阶段发育不充分

适播小麦需经历230-250天全生育期,晚茬麦因播期推迟,全生育期压缩至200-220天,且缩短时段集中在冬前分蘖期与春季拔节-孕穗期——冬前积温不足(通常低于400℃·d,仅为适播麦的60%-70%),单株分蘖数仅2-3个(适播麦可达5-6个),有效成穗数直接减少15%-20%;春季起身拔节后,因需赶在高温前完成灌浆,穗分化期缩短3-5天,导致穗粒数减少2-3粒/穗,且灌浆期高温胁迫下,千粒重降低2-3g。

2. 抗逆能力薄弱,环境胁迫影响放大

晚茬麦冬前苗情弱(苗高不足15cm、次生根3-4条,仅为适播麦的70%),抗寒、抗旱能力显著下降:冬季低温易导致叶片冻害,冻害率较适播麦高20%-30%;春季返青后,若遇干旱或倒春寒,根系吸收能力不足、新叶生长受阻,成穗率再降8%-10%。同时,播期滞后使小麦灌浆期与夏季连阴雨、干热风高发期重合,病害(如赤霉病)发生率提高15%以上,进一步加剧减产。

3. 栽培管理失配,技术适配性不足

多数种植户仍按适播麦模式管理晚茬麦,形成“技术错配”:一是播量盲目偏大,部分农户为弥补分蘖不足,播量增至25-30kg/亩(远超适宜的18-22kg/亩),导致群体过密、通风透光差,后期倒伏风险增加30%;二是水肥时机偏差,基肥未增施速效氮(晚茬麦冬前需快速促苗)、春季追肥迟于拔节期(错过穗分化关键期);三是品种选择不当,选用晚熟、分蘖力弱的品种(如部分强筋麦品种),导致灌浆期与高温冲突,或冬前分蘖不足、成穗率低。

二、晚茬麦高产的针对性解决对策

晚茬麦高产栽培的核心逻辑是“以‘促’补晚、以‘密’补苗、以‘精’提质”,围绕“促早发、保成穗、稳粒重”优化全周期管理,具体落实为四项关键措施:

1. 精准选种:优先“短生育期+强抗逆”品种

品种选择是晚茬麦高产的前提,需避开晚熟、弱抗逆品种,优先选用冬性偏弱、生育期190-210天、分蘖力中等偏强、抗寒抗旱的品种(如黄淮海地区可选用“济麦44”“鲁原502”“中麦895”等)。这类品种冬前能快速形成壮苗(60天内可达成3叶1心),春季穗分化进程快,可规避灌浆期高温,且抗倒春寒、赤霉病能力较强,成穗稳定性提升10%-15%。

2. 科学播种:控播量、提质量,促冬前壮苗

播种环节需破解“播期晚但苗要壮”的矛盾,核心抓好两点:

- 严控播量:根据播期调整,10月下旬(黄淮海适播末期)播种亩播量18-20kg,11月上旬播种亩播量20-22kg,最多不超过25kg,避免群体过密;

- 提升播种质量:播前深耕25-30cm(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播种深度3-4cm(过深出苗慢、苗弱,过浅易受冻),播后镇压(增强土壤保墒性,提高种子萌发率),确保亩基本苗达28-32万株(适播麦为22-25万株),冬前单株形成2-3个有效分蘖。

3. 水肥精准调控:“前促、中稳、后补”适配生长节奏

晚茬麦水肥管理需紧扣“冬前促苗、春季稳穗、后期保粒”,避免与生长阶段错位:

- 冬前(出苗后至越冬前):若苗情弱(叶色发黄、次生根不足3条),亩追施尿素5-8kg(速效氮促苗壮),配合浇1次“盘根水”(土壤墒情低于60%时),确保越冬苗情达“苗高15-20cm、单株3-4条次生根”;

- 春季(返青至孕穗期):返青期不盲目追肥(防旺长),拔节期(3月中下旬)亩追施尿素15-20kg+磷酸二铵5kg(氮磷协同促穗分化),配合浇“拔节孕穗水”(墒情不足时),确保穗粒数达30-32粒/穗;

- 后期(灌浆期):若遇干旱浇1次“灌浆水”(避开大风天防倒伏),同时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亩用量50kg),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千粒重2-3g。

4. 综合抗逆管理:控旺、防病、防倒伏同步推进

针对晚茬麦苗弱、抗逆差的特点,需全程做好风险防控:

- 控旺防倒:春季返青后若群体过密(亩茎数超80万),亩喷施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g(兑水50kg),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减少倒伏风险);

- 病害防控:抽穗期(4月中下旬)是赤霉病、白粉病高发期,亩用40%戊唑·咪鲜胺悬浮剂20ml+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g(兑水50kg)喷雾,连防2次(间隔7天),病害防效达85%以上;

- 抗寒防旱:越冬前(11月底)若遇极端低温(低于-5℃),提前浇“防冻水”;春季倒春寒来临前(3月上旬),叶面喷施5%丙二醇溶液(增强细胞抗冻性),减少冻害损失。

晚茬麦低产的本质是“生长需求与环境、管理的错配”,而非“播期晚就必然低产”。通过“选对品种、控好播量、精准水肥、综合抗逆”的配套技术,可将晚茬麦单产提升至适播麦的85%-90%,为小麦主产区稳产高产提供有效支撑。

晚茬麦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解决对策

晚茬麦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解决对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56173951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自花植网,本文标题:《晚茬麦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解决对策》

标签:

关于我

关注微信送SEO教程

搜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热门tag
花语玫瑰花象征玫瑰植物君子兰怎么养康乃馨百合花仙人球牡丹花仙人掌郁金香满天星兰花花卉风信子月季花富贵竹长寿花
随机tag
晚樱弹簧草大叶绿萝黑麦草室内花卉水培绿萝桃树种植龙舌兰白色玫瑰蓝雪花插花火参果夹竹桃风水植物紫色玫瑰蒂亚酢浆草熊童子浪漫花语紫玉兰